当前位置: 首页>菜根谭的智慧>第一卷:高远 第6节 伸扬正气显现真心

伸扬正气显现真心
矜高倨傲,无非客气降伏得,客气下而后正气伸;情欲意识,尽属妄心消杀得,妄心尽而后真心现。
矜高倨傲:自夸自大,态度傲慢。
客气:言行虚矫,不是出于真诚。
正气:至大至刚之气,例如孟子所说:”我善养我浩然之气”,这种浩然之气就是正气。
意识:心理学名词,指精神的醒悟状态,如:知觉、记忆、想象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意识的内容,此处有认识和想象等意。
妄心:虚幻不实际叫妄,本是佛家语,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。
真心:真实不变的心。佛家语,据《辞海》注:”按《楞伽经》以海水与波浪喻真妄二心:海水常住不变,是为真;波浪起伏无常,是为妄。众生之心,对境妄动,起灭无常,故皆是妄心。得金刚不坏之心,惟佛而已。”
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高自大傲慢无理的态度,无非是由于受外来的虚矫言行所影响,只要能把这种外来不是出于至诚的血气消除,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正气就会出现。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,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致,只要能消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,善良的本性就能显现出来。
荀子《性恶》中说:人的本性是恶的,而善是后天人为的。人的本性,生来有喜好私利的,顺着这种本性,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就发生,谦让就消失了。人生来就有忌妒、仇恨的,顺着这种本性,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,忠诚信用便消失了。人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求,喜好声音美色,顺着这种本性,于是淫乱的事发生,礼义、等级制度和道德观念便消失了。既然这样,放纵人的本性,顺着人的情欲,必然会发生争夺,出现违反名分、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,从而导致暴乱。所以,一定要有君师和法制的教化、礼义的引导,然后才产生谦让,出现合乎等级制度的礼义秩序,从而导致社会安定。由此看来,人的本性是恶的已经清楚了,性善,是后天人为的。尽管荀子主张的”性恶”,强调的是人的本性是恶的。但同时,他又肯定”善是后天人为的”。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:人性中的”恶”习,只要能加以制服,那么,”善”的一面即会显现,去除妄心,显现出真心,去掉了虚伪,显现出本性。
《庄子·天地》篇中说:”用道来观察言论,天下的君主就行为端正;用道来观察名分,君臣的义务就分明;用道观察才能,国家各部纷争就得到治理;用道遍观一切,万物的反应都很齐备了,所以,和天地相通是德,万物遵行的是道,官长治理人民的是事,专门的才能是技术,技术属于事,事属于义,义属于德,德属于道,道属于天。所以说:古代那养育天下的,没有欲望就天下富足,无为而万物自然演化,沉静而百姓安定。《记》这本书上说:’懂得同一,万事大吉;无心追求,鬼神都会服从。'”
庄子主张用”道”来观察人的言论和行为,并做到无欲无求,这样就能消除外来客气和骄气,而使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得以彰显。
以事后悔破临事痴
饱后思味,则浓淡之境都消;色后思淫,则男女之见尽绝。故人当以事后之悔,悟破临事之痴迷,则性定而动无不正。
性定:性是本然之性,亦即是真心。定是不安定、不动摇。即本性安定不动。
酒足饭饱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,这时所有的香甜美味都已经全部消失。房事满足之后再来回味性欲的情趣,那男女鱼水之欢的念头已经全部消失。所以假如人们能常用事后的悔悟,来作为另一件事情开始时的判断参考,那就可以减少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。这样做事有了原则,一切行动自然都会合乎义理。
色指的是有形之物,即物质现象,在《心经》里亦指受(感受)、想(表象)、行(意志)等精神作用。这句话开示众人,色这种东西是空,即没有自性,受色所困是最不应该的。某人拿了一件烟花女子佩戴的精致小肚兜给东海寺的泽庵和尚看,意下想难他一难,不料和尚破颜一笑,一边说:”绣得多好,老衲也喜欢有这等美人陪伴!”一边动笔写了一段偈语:”佛卖法,祖师卖佛,末世之僧卖祖师。有女却四尺色身,消安了一切众生烦恼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柳绿花红,夜夜明月照清池,心不留亦影不留。”
山林情趣治世胸怀
居轩冕之中,不可无山林的气味;处林泉之下,须要怀廊庙的经纶。
轩冕: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,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,马车就是轩,礼服就是冕,比喻高官。
山林:泛指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,喻隐退的意思。
廊庙:比喻在朝从政做官。
经纶:比喻策略。《中庸》说:”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。”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采用的谋略。
身居显位高官的人,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;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,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。
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,被人们称为”卧龙先生”。诸葛亮的少年时代,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,直到他进入成年时,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,建了几间房子,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,自此过着”躬耕垄亩”的生活。但是,他身居隆中,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。刘备在新野时,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,说他是人中之龙,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。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,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。刘备说:”汉室倾危,奸臣专权,皇帝蒙尘,我自不量力,欲申大义于天下,却因智术短浅,狼狈至今,虽然如此,我大志尚存。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宿愿呢?”于是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,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。理路清楚,明确中肯,足见其超人的政治、军事头脑。后来,刘备对关羽、张飞说:”我之得孔明,犹鱼得水。”诸葛亮也依靠刘备施展了自己抱负,成为辅佐蜀国的千古名相。
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、道思想影响极深。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,一方面是积极入世,实现理想抱负;一方面恬淡出世,品味林泉真趣。
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,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,那就既谈不上入世也谈不上隐退,不过随波逐流,随生随灭。如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前,别人称他是隐居的卧龙,这时他自称为隐士、山人。当时一个襄阳隆中的普通农民能称为隐士吗?他们没有任何志向抱负,自然就无所谓仕和隐了。因而,隐是以仕为前提的,退是以进为前提的,没有积累进取的志向就谈不上退隐林泉的超脱。救世济民的胸怀是退隐的前提条件。东汉初年的严子陵,东晋末年的陶渊明,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隐士。前者在富春江潇洒地垂钓,后者在南山默默地躬耕,他们都不挤在冠盖云集的京华,而独处在僻远的山水田园,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。在富春江钓鱼的不只严子陵,在庐山脚下耕田的也不只陶渊明,人们为什么单赞美他们两人呢?换句话说,如果他们两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渔翁和农夫,就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了。要是他们像农夫渔父那样平庸草草过一生,与草木一同烂掉,怎么可能美名流传千古呢?
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caigentandezhihui/395.html

如果您喜欢本站,可以点击收藏本站或者设为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