蒹葭苍苍白露为霜(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)

蒹葭

【先秦】佚名
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
蒹葭萋萋,白露未晞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湄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跻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坻。

蒹葭采采,白露未已。所谓伊人,在水之涘。

溯洄从之,道阻且右。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沚。

白话译文

芦苇茂密水边长,深秋白露结成霜。

我心思念的那人,就在河水那一方。

逆流而上去追寻,道路崎岖又漫长。

顺流而下去追寻,仿佛就在水中央。

芦苇茂盛水边长,太阳初升露未干。

我心思念的那人,就在河水那岸边。

逆流而上去追寻,道路险峻难攀登。

顺流而下去追寻,仿佛就在沙洲间。

芦苇茂密水边长,太阳初升露珠滴。

我心思念的那人,就在河水岸边立。

逆流而上去追寻,道路弯曲难走通。

顺流而下去追寻,仿佛就在沙洲边。

有人评价说,”古之写相思,未有过之《蒹葭》者。”

蒹葭,即是芦苇,深色深深里,可见白色的芦苇,随风飘荡。如此飘零之物,却被根与茎深深牵绊,若飘若止,若有若无。而心中的无限思绪,恍惚飘摇,也有其牵挂于根。这里的牵挂之根,便是情。

蒹葭苍苍,恰如思念长长,随风而起。

整首词共分三章,首二句以蒹葭起兴,展现一幅秋水风景图。深秋时节,露已成霜,透着清冷;秋水悠悠,芦苇悠悠,秋色深深,景色如此之美。这般美景为后面所写的爱情,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。

三、四句写出了思念之难:站在河畔,对着潺潺流水,凝望追寻着彼岸的”伊人”。”伊人”是他魂牵梦萦的意中人,”在水一方”意味着追求之路的艰难以及相见之难,营造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,也为诗的主题——相思,提供了前提条件。虽然是望穿秋水、执着追求,但”伊人”不在眼前,可望而不可及,故而为诗中的相思平添了几分无可奈何的惆怅和魂牵梦萦的情致。

后面的四句是延续前两句,并列的展开描写,分别是对遥望在水一方的恋人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。有追寻时”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”的艰难;也有”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”的美好幻想。

每一章节在时间上是层层推进的。从”白露为霜”到”白露未晞”再到”白露未已”,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的时间之长。从”在水一方”,到”在水之湄”,再到”在水之涘”,从”宛在水中央”,到”宛在水中坻”,再到”宛在水中沚”,这里描写的则是地点的转换,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。从”道阻且长”,到”道阻且跻”,再到’道阻且右”,则是写追求过程的艰难,如此反复渲染以凸显主人公坚定不移的心智与执着追求的决心。

重章叠句,层层推进,这是《诗经》中常用的表现方法。这首诗也不例外,它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如”苍苍”,”凄凄”等叠字,使全文声情兼备,读来朗朗上口。
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

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句的美,乃至整首词的美。

现代有一句话,我认为可以完美地诠释这句话:天在将黑未黑时最美,爱在将爱未爱时最迷人。

天在将黑未黑时,是黄昏;爱在将爱未爱时,是心动。他们所要表达的,都是朦胧之美,掀开这一份朦胧,可以看到希望的美。

黄昏时分,夕阳西下,返照森林,阳光是温暖而柔和的。此刻,无尽的黑暗也还未来临。身边,有向晚的微风;极目远望,有漫天的晚霞;耳畔,还能听到归巢的鸟鸣。这样的景,该有多么的惬意而美好!

而爱情呢?未爱时即使相逢,也只是陌路,谈不上迷人。深深爱上后,彼此变得熟悉,对方的缺点也暴露无遗,当初那点迷人,也被生活折磨得荡然无存,再也不见。所以将爱未爱之时,一切朦朦胧胧,或许才是最美的,少一分则失了情韵,多一分则太过浓烈。 如同伊人在水一方,烟水笼罩,绰约之姿,遥遥可见。因为有水相隔,又不得亲近,如此遥遥一见,更添相思。这样的情,才更令人牵肠挂肚,才更令人心生向往,充满期望,不顾一切地去追寻,去求索。

这世间,唯有希望才是最美丽的。能给人以希望的,能令人产生希望的,才是人间至美。

这样一份让人充满地希望的爱情,这样一首让人心生向往的诗,又怎么会不美,不让人喜欢呢?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303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