勾践灭吴历史故事欣赏

这里要说到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。相传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,姓施,叫夷光,长得非常漂亮,可惜当时没有照片,到底怎么个漂亮法我们只能靠想象了,不过在当时来讲肯定是出类拔萃的。传说她在河边浣纱,鱼见她太美,忘了游,就沉下去,这就是“沉鱼落雁”中的“沉鱼”。巧的是,西施的同村有个人叫东施,却奇丑无比。有一天,西施心口疼,就用手捂着胸口,双眉紧皱,从人们面前走过。人们觉得西施这个样子更漂亮了。东施就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漂亮,所以也跟着做,结果更丑了。人们见了,都纷纷躲着她。这就是“东施效颦”的来历。勾践灭吴历史故事欣赏

东施效颦

​西施的美丽在当时派上了大用场,勾践把她献给了夫差。夫差被西施迷得晕头转向,为她建了姑苏台,整天待在里面不理朝政。不但如此,西施还挑拨吴国君臣的关系,特别是夫差和伍子胥。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,西施可以说是他的一件重量级武器。关于西施的结局有这样几种说法。

第一种,西施帮助越国灭掉吴国后,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,心里非常愧疚,于是在馆娃宫内上吊自杀了。

第二种,是比较流行的说法。范蠡和西施从小青梅竹马。后来勾践灭掉吴国之后,范蠡就在姑苏台下找到了西施,和她一起逃到太湖,然后乘一叶扁舟,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。这种说法很有浪漫色彩,最后西施的结局也比较好,所以广泛为人们所接受。

第三种,沉江说。但谁把西施沉的江说法不一,有说吴国人的,有说勾践的,还有说越王后的。不管是谁吧,这种说法应该比较接近真实,因为史书《吴越春秋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吴王亡后,越浮西施于江”。

不过说到底失败主要还是自身的原因。吴国打败越国后,又攻打楚国的盟国陈国,楚国人很恐惧,但有人说:“不用担心,从前阖庐吃饭不吃两道菜,坐着不用两层席子,房子不造在高坛上,器用不加红漆和雕刻,宫室之中不造亭台楼阁,车船不加装饰,衣服和用具,取其实用而不尚虚华。在国内,上天降下天灾瘟疫,就亲自巡视,安抚孤寡和资助贫困的人。在军队中,煮熟的食物必须等士兵都得到了,自己才食用,他吃的山珍海味,士兵们都有一份。吴王阖庐经常抚恤百姓而和他们同甘共苦,因此百姓不疲劳,死了也知道不是白白去死。现在听说夫差住宿有亭台楼阁,睡觉有嫔妃宫女陪着。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弄到手,玩赏爱好的东西,一定要随身带走。把百姓看得如同仇人,没完没了驱使他们。这样做只会自取失败,哪里能打败我国呢?”从这里可以看出夫差和他老爹阖闾相比素质差远了。

夫差又要打齐国,伍子胥劝他,“越国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。我们就算战胜了齐国,他们的田地我们没法耕种,而越国则不同。《尚书》里的《盘庚》说:‘如果有不听话的,就统统铲除不留后患‘,这就是商朝所以兴起的原因。现在您的做法却正好相反,怎么能实现称霸的大业呢?”夫差不听,出兵了,结果大败齐国。这样一来太宰嚭就进谗言了,“伍子胥这个人,看上去很忠厚,实际上却很残忍。他连自己的父亲兄弟都不顾,怎么会想着您呢!您现在打败了齐国,他在心里怨恨您,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造反了。”夫差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。伍子胥到了齐国,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,改姓王孙氏。伍子胥回到吴国,夫差听说了这件事,大怒,派人送给他一把剑,让他自杀。伍子胥临死前说:“在我坟头种上树苗,等长大成材了,吴国差不多也要灭亡了。”还有一个版本,伍子胥临死前说:“我死后,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,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入吴国的都城。”

过了些时候,夫差带着吴国的精锐部队到黄池会合诸侯。勾践趁这个机会,派军队攻打吴国。吴国大败,连太子都被杀了。吴国使者赶紧向夫差报告,夫差怕诸侯们知道,把报信的七个人都杀了。会盟后,夫差派人与勾践讲和,勾践觉得一下子灭不了吴国,就答应了。

公元前476年,勾践再次攻打吴国,包围吴国国都三年。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,希望他能赦免自己。理由很简单,当年我放过你一回,现在你应该也放过我一回。勾践说那好吧,就夫差流放到甬东(大概是舟山一带),但把吴国给灭掉了。夫差说:“我年纪大了(五十多岁),不能侍奉越王。”于是自刎而死。

勾践灭吴历史故事欣赏

​吴国灭亡后,范蠡马上离开越国来到齐国。他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,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勾践这个人只能与他共患难,不能与他共享乐。”文种看了信后,称病不上朝。勾践知道后,就派人送给他一把剑,说:“你向我献了七条计策,我只用了三个就灭了吴国,还有四个你到地下去献给先王吧。”文种于是就自刎了。

相比之下,范蠡最聪明,到了齐国之后不从政了,专心做生意。他做生意还很有一套,什么时候买进,什么时候卖出,时机把握得很准,所以很快就成了富翁,他自称为陶朱公。更厉害的在于他三次散尽家财,又重新成为富翁。吴越争霸这段历史中,大概范蠡的结局是最好的。

勾践灭吴历史故事欣赏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437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