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中九日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《蜀中九日》
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
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
蜀中九日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公元670年(咸亨元年)重阳节,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。时逢重阳佳节,又是客中送客,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,于是作了这首诗。

诗文大意为:

重阳登高,远眺故乡,在异乡的酒宴上送别异乡客,心中感到无限惆怅;早已厌倦了南方的客居生活,内心万千的愁苦无人倾诉,可为什么鸿雁还要从北方而来呢!

实际上,此时的王勃已经进入了暮年,虽然此时他才24岁。

其实,此时的王勃在经过官奴案的打击后,已经对仕途彻底的绝望了,虽然朝廷为他复了官,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大染缸。

写下这首诗的时候,王勃已经决定要去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,父亲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被贬到蛮荒之地,这比自己受罪还要难受,毕竟从小他就在浓浓的儒家思想中长大。

蜀中九日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从后来的《滕王阁序》也可以看出王勃对父亲的愧疚。因此,此时的王勃的确思乡情切,只不过他怀念的父亲不在家乡,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“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”

诗的开头就点明主题,时间是重阳节,地点是玄武山。写得非常直白,没有任何的景物描写,在“思乡诗”中这是非常少见的。更加说明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、真挚。

还有一个矛盾的心理,诗人是在异乡的酒宴上面送别异乡的客人,倍感凄凉。

自然而然地就为下面的诗句做出了铺垫。

“人情已厌南中苦,鸿雁那从北地来。”

说是厌倦了蜀地的生活,主要还是因为着急去探望自己的父亲,可是令人困惑的是:都说故土难离,为什么北雁总是南来?

好无理的发问啊!北雁南飞不过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。诗人当然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,强烈的对比把思乡之情推向了高峰。

蜀中九日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想到自己的父亲远在交趾,此时此刻定也会登高北望,自己到底是主人还是客人呢?这种纠结矛盾的心理是显而易见的。

都说故土难离,父母在不远游,然而长大后我们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,离开父母,我们为了什么呢?

诗人在这里表现得就像一个未成熟的孩子,心中充满疑问,也提出了质问。

离开蜀地,前往交趾的路上,王勃路过南昌,写下了《滕王阁序》。

公元676年,王勃在见到自己的父亲以后,路过南海,溺水身亡,终年只有27岁。

他才华横溢,一生短暂且辉煌,也许这就是他的命数吧,想要取得成就必会有所牺牲,只不过这个代价太大了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339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