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歌行(原文 及赏析)

  ——乐府《长歌行》

  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

  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

  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

  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

  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

  【赏析】

  这首诗是汉代乐府诗歌,属于民歌。作者不详。它是我国流传久远、影响广泛的一首哲理诗。其主题是劝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珍惜韶华,切勿虚度时光。光阴如流水,一去不再回。年轻人要珍惜青春年华,发愤努力,抓紧时间学习成长,不要把美好人生时光白白浪费了,等老了再后悔一切都是徒劳的。诗人不是直白地表达这个意思,而是运用托物言志和类比隐喻的笔法来表达主题。

  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。”第一联描写春天的清晨,菜园中的葵菜生机盎然,青青的葵菜象征青年人,朝露象征转瞬即逝的时光。诗人看到菜园中葵菜亭亭玉立,郁郁葱葱,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,在朝阳下闪着亮光,但是晶莹剔透的的朝露啊,待到阳光普照时立即飞升。这在写法上被称作“托物起兴”,即“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”。作者通过“青青”一词描写颜色,向人们展示春天花草树木的繁茂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园中葵能够充满生机活力,是晨露滋润和阳光照耀的结果。它道出了日光对园中葵的重要性,园中葵对日光雨露的依赖,它们彼此相依相伴的关系。同时也告诫青少年青春如朝露,转瞬即逝,需要特别珍惜。

  “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。”第二联从实写菜园中的景色,诗人描述世间万物都要依赖春天的阳光雨露的光照和滋润才能成长。这两句诗的大意是,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大好时光,在阳光照耀和雨露滋润下,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。俗话说,“雨露滋润禾苗壮,万物生长靠太阳。”第二联两句诗就揭示了这样的自然哲理:菜园中的葵菜,包括世界上所有的有机生命,都离不开生命的能源——雨露、阳光。由此,暗喻青少年的成长也是有条件的,即父母、家庭、社会要承担起“雨露”、“阳光”的责任,多给予青少年“德泽”和“光辉”,保证他们健康茂盛地生长。

  “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”第三联用拟人的笔法,替花草树木吐露心声。自然界的时序循环往复,转眼春去秋来,园中的蔬菜及草木经历了春生、夏长,到了秋天成熟了。诗人看到菜园子中的葵菜茂盛地生长,它们之间好像是在竞赛一样,为什么呢?诗人替葵菜回答说,春夏两季最适合万物生长的时光是很短暂的,葵菜们时时刻刻都担心秋天的到来。到了那时,菜园中昔日郁郁葱葱的葵菜叶子变得焦黄枯萎,丧失了活力,不能被人食用了。人生也是如此,由青春勃发而长大,而老死,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。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。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,人生也是这样。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,让青春白白地浪费,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。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,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,出言警策,催人奋起。诗人用“常恐秋节至”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,其中一个“恐”字,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,青春凋谢不可避免。

  “百川东到海,何时复西归?”第四联从四季更替,联想时光像流逝的江河,一去不回头。时间不等人,流逝的时间不能回返,人们必须珍惜眼前的时光。世界万物有哪些是一去不复返的?大江大河奔流到海,尽管途中九曲回环,但毕竟归于海洋,不会倒流。正如“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!’”时间如流水,转瞬即逝,而且不可逆。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,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,不可逆转。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,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,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,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一样。

  ”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尾联发出哲理式的人生感叹:由对宇宙生命时间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,推出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这一振聋发聩的结论,结束全诗。这个推理的过程,字面上没有写出来,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,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: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;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、老有所成的过程。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,秋天自能结实。人却不同,没有自身努力奋斗就不能成功。万物经秋变衰,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,因而不足伤悲;人则不然,因“少壮不努力”而老无所成,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。调动读者思考,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。正由于此,使这首诗避免了空泛说教,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,深沉含蓄,如洪钟长鸣一般,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。句末中的“徒”字意味深长:一是说老大无成,人生等于虚度了;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,徒叹奈何,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。

  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如今已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格言警语。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从对随处可见的平常事物的观察,而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。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,生命最宝贵的是青春,青春最宝贵的是时间;时间最宝贵,却最容易白白流失。对于没有崇高理想、具体目标的人来说,时间是无价值、无意义的东西。因此,留住时间,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,关键要树立人生理想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317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