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,为吕叔潜赋

◎辛弃疾

一轮秋影转金波①,飞镜又重磨②。把酒问姮娥③:被白发欺人奈何?

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斫去桂婆娑④,人道是清光更多。

【注释】

①秋影:指月。②飞镜:比喻明月。③姮娥:嫦娥的别称。④斫(zhuó):用刀、斧等砍。

【译文】

一轮明月转动着金色的光波,似乎是飞镜在重新磨冶。(我)端着酒问嫦娥:(我)被满头白发所欺凌该怎么办?

乘风好飞去,临于万里长空,往下俯视山河。砍去婆娑的月桂,人们说清光更多了。

【赏析】

这是一首月夜感怀词。根据词的内容来推断,此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(1174),当时辛弃疾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。此时距作者南归已经整整二十年了。

辛弃疾生平负有大志,一直渴望收复中原,海内清一。为此,他不断上书,大声疾呼,希望朝廷不要苟安求和,却因此而仕途困顿,壮志难伸,心中积蓄了太多忧愤。在一个月夜里,词人借着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作此词一吐他心中的不快。

上片借嫦娥奔月的传说感叹时光易逝。嫦娥服下长生不死药奔赴向了广寒宫;月中有一棵高达五百丈的桂树,吴刚挥舞着斧子,不停地砍伐它。怀抱着收复中原理想的辛弃疾屡遭困厄,理想不能实现,在抑郁中蹉跎了岁月。这种高尚的理想与阴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郁结在词人胸中,所以一见到月亮,便很自然地想起了这两个神话传说。

大业未成、国耻未雪,但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,眼看收复中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,但词人不甘心就这么老去,于极度的愤懑中他举杯向青春常驻的嫦娥道:“被白发欺人奈何?”

下片借月桂的典故呼喊出了自己的理想。既然现实令人感到极度压抑,词人便干脆乘着想象的翅膀尽情遨游。他飞入月宫,看到那高大婆娑的桂树,遮挡了月亮的清辉,便想到,若能将树砍去,就能让月亮重新将清光洒满人间。在这里,婆娑桂影比喻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及金国的统治集团。词人要将他们消灭殆尽,让四方统一,海晏河清。

这首词极富浪漫色彩,气象壮丽磅礴,值得我们反复吟咏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2982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