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龙吟苏轼(原文 及赏析)

水龙吟

宋·苏轼

露寒烟冷蒹葭老,天外征鸿寥唳。

银河秋晚,长门灯悄,一声初至。

应念潇湘,岸遥人静,水多菰米。

乍望极平田,徘徊欲下,依前被、风惊起。

须信衡阳万里,有谁家、锦书遥寄?

万重云外,斜行横阵,才疏又缀。

仙掌月明,石头城下,影摇寒水。

念征衣未捣,佳人拂杵,有盈盈泪。

苏轼这首《水龙吟》属于宋词中一个极其特殊的类别,称为“隐(檃)括词”。

“隐(檃)括”原本写作“檃栝”,本义是指古代工匠用来矫正木材弯曲的器具,由此引申出“矫正”之义,后来又指对原有的文章或著作进行剪裁或改写。

用“隐括”之法进行文学创作,起源不详。《全唐诗》收录一首署名“同谷子”的《五子之歌》,据说是晚唐隐士根据《尚书》所载《五子之歌》改编而成的讽喻诗,是把先秦时期古奥的四言诗改编成唐代流行的七言诗,已经具有隐括的性质。

至于以“隐括”之法填词,在苏轼之前,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有一首《临江仙》,词的上片是对中唐诗人张籍《赠王建》诗的改写;曾经和苏轼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年纪比苏轼大了二十几岁的刘几,创作了三首《梅花曲》,是把王安石三首咏梅花的七言律诗逐一改编成词,并且标明“以介父三诗度曲” ,可见当时已经出现将诗歌改为词体以便演唱的风气。这种“以诗度曲”的作法,已经具有隐括词的文体形态,不过晏几道和刘几应该都没有使用“櫽括”这个术语。

明确使用“隐括”指称这种改编行为的人,是苏轼。

苏轼在黄州建起雪堂后,有位名叫董毅夫的朋友非常欣赏,表示要搬来和他做邻居。苏轼很高兴,就把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改编成可以演唱的《哨遍》,送给董毅夫,并在序言中明确说“取《归去来》词,稍加隐括,使就声律”。

苏轼的另一位朋友章质夫家中有位善弹琵琶的歌女,请苏轼写一首琵琶词,苏轼就把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诗改编成《水调歌头》词赠送给她,也在序言中说“特取退之词,稍加隐括,使就声律”。

这是目前可见苏轼两次明确使用“隐括”一词,而且说明“隐括”的目的,是为了使不能演唱的诗文合乎声律,以便于演唱。因此,历来都把苏轼视为开宋代隐括词风气之先的人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2980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