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夔暗香(原文 及赏析)

暗香

(南宋)姜夔

辛亥之冬,余载雪诣石湖。止既月,授简索句,且征新声,作此两曲,石湖把玩不已,使二妓肆习之,音节谐婉,乃名之曰《暗香》、《疏影》。

旧时月色,算几番照我,梅边吹笛?唤起玉人,不管清寒与攀摘。何逊而今渐老,都忘却春风词笔。但怪得竹外疏花,香冷入瑶席。

江国,正寂寂,叹寄与路遥,夜雪初积。翠尊易泣,红萼无言耿相忆。长记曾携手处,千树压、西湖寒碧。又片片、吹尽也,几时见得?

姜夔暗香(原文 及赏析)

张炎的《词源》中曾提到:“词之赋梅,惟暗香,疏影二曲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自立新意,真为绝唱。”

这首从林蒲诗中化题而来的小词,留传给后代,现在依旧有人浅吟低唱。那份哀叹,那份属于作者的心绪,从古至今,感染了那么多的人,现在,还将继续感染下去。自古有文如其人之说,某一件事情,唯有亲身体验,写出的文字才具有可感性,才能打动人,某一种感情,惟有心中充斥,变成文字后,才能让那些有着相似感觉的人在在文字中找到共鸣,才能历久而不衰。

白石词的清空骚雅瘦硬幽冷清静峭拔,乃至孤僻,皆是由其心生。

拥有着如此的才华,白石却一生未仕,只依靠自己的才华寓寄江湖,往来于权贵之门,而没有曳据权贵之举,耿介清高,如野云孤飞,舒卷自如。

而一生的漂泊,居无定所,又让其作品有一种内在的深度,一种生命的穿透力。因为本身经历丰富,无须作任何矫饰,只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,就能具有打动人的力量,就能让无数读者在心底引起共鸣。

明人张羽所著《白石道人传》中曾说“(姜)性孤僻,尝遇青山溪流绝处,纵情深诣,人莫知其所入;或夜深星月满垂,朗吟独步,每寒涛朔吹凛凛冻人,夷有自若也。”

这是漂泊之中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,一生漂泊所带来的孤寂与悲凉没有办法完全摆脱的,于是词中的悲凉便更具一种打动人的力量。

孤独感伴随了他一生,受着朋友的接济度日,尽管是自己所喜欢的文学,如果说心中没有半点的想法,那是不可能的。“万里青山无处隐”是他一生最好的概括。

“屋角红梅树,花前白石生。”梅在白石的生命中,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物,爱梅至深,平生所作咏梅词流传至今的便有十七首。在《白石道人歌曲》所存一百零八手中占了六分之一。梅在他的心中,已不单单只是一种花,或是一个简单的感情象征了,可以说已经成为他生命之中一个信仰,一个清高优雅微带凄清的灵魂,就如他一生所追求的一样。

白石虔诚地将其摆到超凡脱俗,监督警醒本我的崇高神圣的地位,因此梅的意蕴在此极高,它表达的是词人心中的一种信仰,未尝不可以说是词人的灵魂所在。

用生命与灵魂写就的东西,其震撼力,是能让人又落泪的冲动的。

上阙,回忆与现实的对比,徒生现实的无力之感,甚至于把曾经的美好都涂上了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凄凉,满腔的孤独面对着时光流逝永不回头的无奈,却只能感叹,看着那一点点不可更改的曾经,唯有怅然遥望。

这是每个人不可更改的宿命。而这一切经过了词人那不同于常人的生活经历,便更显得深刻,心中的感悟自然也就更多,世上唯真情能感动人。试想假如姜夔只是一个处于深宫大院之中每天哀春惜秋的人,这份感悟,还会有这样的苍凉和凄清之感吗?

旧时月色,算几分照我,梅花吹笛,唤起玉人,不管清寒与攀摘。

一开篇,便是旧时的月色。旧意味着什么,那是我们永远也回不去的昨天,那时的月色,太美,便显出如今的月色,太冷。

很巧妙的一个开头,或许应该用很自然这个词,原本,在词人的心中,一切就只是回忆而已。一生的漂泊,无数次到达新的驿站。无数次拥有新的体验,而最终,让词人眷恋的,却是曾经的美好。

梅边,是曾经陪伴自己走过一是孤寂的玉人。

“不管清寒与攀摘”要有着怎样的热情在这寒冷的夜晚,折梅送人?

要有着怎样的知心和彼此的关爱,才能让那个清冷的夜晚,回忆的时候,更多的是温暖?

只是那是曾经的温暖,只是,那是映衬得今天的孤单更甚的相伴。

何逊而今渐老,都忘却春风词笔,但怪得,竹外疏花,香冷入瑶池。

很巧妙的一个典故运用,正如一生对美的热爱,在这里又悄然赋予了梅花一个赞美。此处从回忆折回现实,以何逊自比,感叹人老情疏,怕再写不出咏梅佳作,在无法为那一生的挚爱奉献自己那么深的感情。

而词人,此时却悄然责怪起了梅花,责怪这因为太美而不敢写的东西,因为太美,只能引起心中无限怅惘。连香亦是冷。

下阕写自己心底苦苦的相思之情,往昔梅边吹笛的回忆转而变成今“寄与路遥”的叹息。

江国,正寂寂,叹寄与路遥,夜雪初积。翠尊易泣,红萼无言耿相忆。

重重阻隔,纵折得梅花,今亦无从寄达,一腔相思,如今只能赋予这文字。

这简单几字,包含了心中多深之情?此时心中的感情,甚至于酒杯亦有觉察和感悟,暗自为这深情而泪垂。

红梅无言,却又包含了怎样的相知,无言之中那份回忆显得如此厚重。

这几句词,诗人并未直接言说自己,而是把感情给了外物,既然酒杯与花都如此思念。又何况它的主人,一个如此多才又多感的词人呢?

突兀而出的红萼,在一片洁白的雪花当中,愈显其孤单,色彩的对比,让人清晰地感觉到词人心底的凄清。

长记曾携手处,千树压,西湖寒碧。又片片,吹尽也,几时见得?

一个长记,对往昔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溢于言表。

此处千树与前疏花相对比,“片片吹尽”与前“香入瑶席”相对比,携手采梅与前“路遥莫寄”相对比,几个对比,更深的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与凄清。

曾携手采梅西湖边,曾经西湖之梅繁茂可人,曾经西湖的欢声温暖如昨,

而今,却是片片吹尽,由盛而衰,这个过程在词人的文字中如此迅速,让人有一种措手不及之感,强烈地冲击着人的视觉感受。

语调似平淡,而在这淡淡之中,其中的哀痛却是不能言,几时见得,那片片吹落的花?几时见得,那曾一起采梅的人?有一句话叫“情到深处情转薄 ”,这最后一句淡淡的收尾,大概正表达了这样的意义吧。

短短的几十个字,时间、空间的变幻都在里面如此清晰,情感的表达与抒发亦在里面受到如此好的效果,读之凄然。

清人周济曾在《宋四家词选眉批》中提到:“盛时如此,衰时如此。想其盛时,感其哀时。”

往昔的欢娱,对而今来说,只是一种哀惘的梦幻。在很多时候,离别都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,一次次到达新的驿站,一次次离开旧人,一次次离开曾经享受过的温暖。回忆给如今带来的,便避免不了凄清。那么就让我们凭借词人这部伟大的作品,让那些有过的伤感,找到一份寄托,仅此而已。

毕竟,前路仍旧需要继续走下去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268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