灞上秋居(原文 翻译及赏析)

  这首《灞上秋居》就是这多种情感交织下,诗人历经丰富现实的人生体验后写下的作品,直到如今,多少人读到这句充满无限怀思与落寞的“落叶他乡树,寒灯独夜人”,仍能唤起心中的那份浓浓思乡情,令人读之落泪。

  灞上秋居·马戴

  灞原风雨定,晚见雁行频。

  落叶他乡树,寒灯独夜人。

  空园白露滴,孤壁野僧邻。

  寄卧郊扉久,何年致此身。

  久居灞上 求仕无门 百感交集

  灞上为古地名,位于今陕西,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,诗人来到京城后寄居在这里。秋天来临,时节变化,这本就是一个诗意伤感的季节。

  灞上风雨初定,晚来只见空中秋雁频频飞过。秋来,大雁都急着飞往南方,随时节而动,此情此景,何人不起故园情?

  再看,秋叶自他乡之树上纷纷坠落,入夜只有寒灯映照着我这孤寂之人。正所谓“落叶归根”,而眼前这些,却都是他乡之树,孤寂的寒灯之下,却只有我一人。“他乡”,“独夜”,诗人虽久居在此,对这里却依旧疏离,只能在夜晚一个人独自品尝着这背井离乡的滋味。

  这时候,空园里听见白露滴下的轻响,而我独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。从听觉上写出四下俱寂唯有白露偶尔滴下之声,诗人独居园子的落寞从中凸显而出。

  诗人久居异乡,又如此思念故乡,为什么不回去呢?最后一联诗人道出他的追求,因为心怀报国理想,所以在这里寄居很久了。可,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为国致力献身呢?

  有人说,此诗就如同一幅画卷,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。从今天的眼光来看,倒不如说,它更像是一段动画,因为诗人所写的是一幅徐徐推进的、动态的画景。

  先是壮阔远景,灞上刚刚经历了风雨,此时风听雨歇,宏阔的夕阳背景之下,天边飞过一行行秋雁。随着镜头推进,呈现出的画面是随着秋风而落下的秋叶,窗下寒灯下的独夜人。再是空园里的白露之声,孤零零的居所。

  诗里,寄寓着诗人的思乡之情,尤其颔联“落叶他乡树,寒灯独夜人”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,有孤寂,有落寞,但无论多么寂寞,诗人心中始终存着追求与希望:希望能够入得仕途,实现报国理想。

  诗人前三联写灞上秋居时所见之景,所闻之声,以及异乡寒夜之孤寂,尾联则直接写出内心欲报国而无门的怀才不遇之感,寄情于景,情景交融。

  如今对马戴早年生平的记载,我们可见最多的描述便是:

  早年屡试落第,困于场屋垂30年……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……直至武宗会昌四年(844年),与项斯、赵嘏同榜登第。

  寥寥数语,概括半生。

  这漫长的三十余年时光,我们很难猜想诗人到底经历过什么,是否也曾经历过思想的煎熬?是否也曾多少次走到放弃的边缘?

  可从他后来的这首诗以及后来的经历可以知道,他没有放弃,并且达成了他的从仕理想。从这首《灞上秋居》,有人读出了诗人见雁南飞的时序之伤,人在异乡的孤独与落寞,求仕无门、怀才不遇的幽怨愤懑,而读书君在其中,还读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执著、坚忍与耐得住寂寞。

  在古代,多少读书人或寒窗之下,苦读数十载,或苦行天下,想求得一径,虽屡屡碰壁,却始终心怀希望,愿济人济世。即使终于为官,走上的也并非一派坦途,仍是浮浮沉沉,常因各种原因被一贬再贬。

  从我们熟悉的诗人词人们身上,总是能找到这相似的人生轨迹。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努力?为什么甘愿忍受这样的孤寂?为什么在一次次落第、一次次被贬后仍旧坚持不愿放弃?

  原因圣人们早就告诉过我们了。

  因为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;

  因为要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;

  因为要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

原创文章,作者:静水流深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igentan.com.cn/zhihuirensheng/24864.html